第(2/3)页 于是等到庄舟说出,把科举制定为三年一考。 并将科举流程分为童试、院试、乡试、会试、殿试五个阶段。 作为一个读书人,要想取得进士功名。 首先要参加由县一级组织的童试。 通过考试的考生,不论年龄大小都被称为童生。 有了童生身份,便等于有了真正的读书人身份。 童生再参加院试,通过者称为生员。 俗称秀才。 此后,秀才便可进入州、府一级的考试,也就是乡试。 一般在八月举行,也称秋闱! 通过者称为举人。 乡试第一名也被称为解元。 有了举人身份,便可以入朝做官了。 不过不是说中了举人就可以做官,而是要等到有官员空缺才行。 举人可以接着参加会试。 这是由礼部主持的考试,于乡试次年在京都举行。 因在春季由礼部主持,又称为春闱。 通过者称为“贡士”。 会试第一名也被称为会元。 最后是由皇帝主持的殿试,会试通过者皆可参加殿试。 殿试一般不再淘汰。 但根据其成绩列为三甲。 一甲赐进士及第,只有三名。 即“状元”、“榜眼”、“探花”。 二甲赐进士出身。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。 至于进士的人选数量,那就没有定数了。 而在乡试、会试、殿试都考取第一名者,便称之为三元及第。 可想而知。 这玩意难度得有多大! 听完庄舟的讲述,孔颖达对此,早已惊为天人。 更是让孔颖达内心汹涌澎湃。 作为一个读书人,他当然知道,庄舟说的这一套科举制度意味着什么。 这完全是让天下学子们,有了一条活路啊! 只怕自此以后,读书人将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。 如果不是仙童下世,又怎么可能说得出这些来。 故此,孔颖达和李承乾商量了一番后,最终达成共识。 决心将庄舟的谏言及新型考题一并奏报给陛下。 二人深知此事关系重大,若能得到陛下的支持,必将对大唐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。 而要想真正做成这件事,也必须得有圣上的支持方可。 于是乎! 孔颖达亲自书写奏疏,详细阐述了庄舟的谏言以及新型考题的优点。 奏折中,他一再强调独尊科举考试制度,是选拔真正有真才实学之人的关键所在。 同时,也提到了新型考题的创新之处。 这将有助于更全面地考察考生的综合能力和个人素质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