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32.工厂运转-《我在八零投机倒把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别灰心嘛!人家发展都多少年啦?咱们才几年?让你们出国的目的就在这里,明白差距才能缩短差距。”

    李文丽这时附和道:“没错,他们自然有长处,但是咱们也不能不去看他们的短处。比方说那些工人,跟机器一样,就好像进入工厂后连呼吸都要按照规章制度去呼吸。我觉得咱们既得追求人家的生产,还得给工人一些人性,反正我是不想跟一堆机器人共事。”

    对此,肖正平深表认同。诚然,一家工厂的生产力是靠工人提供,能像机器人一样按部就班、每个程序都准确无误地按照要求来做,当然是最好的。

    可这样的管理方式不仅会扼杀工人的创造力,还会扼杀工人的人性。

    在他的记忆中,改革开放前段时间,在吸收人口红利的开始阶段,国内涌现出大量的血汗工厂。

    这些工厂当然挣了很多钱,也造就出一大批“先富起来”的人。

    但是这些工厂始终就是工厂,不管如何装裱自己,都摆脱不了工厂的身份。而且在未来人口红利渐渐消失之后,这些工厂也是垮的垮、搬的搬。

    不过这其中也不乏一些优秀的企业最后活下来并成为跨国型的巨头,而这样的企业无一不是人性化管理,然后高工资高福利,也只有这样,企业才能吸引高级人才。

    肖正平伸出筷子朝李文丽点了点,“这话说得对啊,学习嘛,就是取长补短,祛除糟粕。没让你们照搬人家的东西。还是那句话,得学会思考,什么东西对自己有益、什么东西对自己有害,你们得有清醒的认识。”

    说完,肖正平又问林千雅和余敏两人咋样。

    李文丽点点头,“还不错!目前来看,人家真是冲办厂去的,咱们去参观的那些工厂,都是林千雅给安排的,还特意请了几个领导给咱们上课。依我看,产线和管理的事儿,你还是让她们多参与的好。”

    “瞧你这话说的,我又没说不让他们参与管理,他们要愿意,我欢迎还来不及呢!”

    就这样聊了一会儿,直到吃完饭,肖正平便放他们三人回家休息了。

    分别时,肖正平叮嘱他们说过两天跟林千雅他们开个会,一来是商量商量产线的事儿,二来看看样机。

    两天之后,肖正平带着自己的人和林千雅还有余敏来到工业区的工厂内。

    余敏带着众人进入阔气的会议室,这里面光椅子就好几十把,稍微挤一挤的话,容下一百个人没问题。

    余敏招呼众人坐下,寒暄两句后,就开始先锋通讯设备制造厂的第一次会议。

    会议的主题很明确,研究样机、布置产线、开始招聘。

    周平在现场测试了样机,功能和目前肖正平卖的设备是一样的,只是外观有所不同。

    在座的人当中,除了肖正平、周平、项光远之外,没人懂其中的原理,他们只是听到电话接通就认为样机成功了。

    不过林千雅还是提出几条意见,主要是针对外观的。

    肖正平全盘接受,并表示这只是厂子的第一代产品,目的是把产线先建起来。而且这代产品跟他诺华通信代理的产品性能一样,并且外形更适合中国人的审美,目前还是有很大的市场的。

    他还许诺等产线开始运转,自己的研发团队会马上开始第二代产品的研发,保证产品一直紧跟时代、一直有市场。

    会议时间很短,让肖正平有些意外的是,林千雅的效率还挺高,当即就把具体工作分配了下去。

    肖正平、项光远、周平、陈炎负责产线建设和试投产,她自己负责各项手续和招聘事宜,余敏则负责所有人员和资源的调配。

    余敏出乎意料没有争辩,似乎她和林千雅两人的角色瞬间交换了。

    肖正平在心里暗笑了一声,心说在董兴发的心里,她们俩位置的高低已经确定了,不可能因为一项任命就轻易改变。

    说干就干,第二天,采购、招聘便开始。

    一个礼拜后,开始建设产线、搭建初期的管理结构。

    期间,林千雅和李文丽都各自找来一些各个工厂的熟人来帮忙。

    产线调整和试投产差不多花了三个礼拜时间,等到第一台真正的产品诞生的时候,已经是十二月份了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