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还不够。”陈帆调出图形渲染层代码,“人眼看到的,才是真实的响应速度。” 前端页面仍用的是早期ASP框架,每次刷新都要重新生成整个图表,耗时严重。他在客户端加入一层轻量级缓存,预先加载最近5秒的价格趋势,在本地模拟出动态延伸效果。虽然实际计算仍在后台进行,但视觉上已接近实时追踪。 项目负责人上午十一点赶到实验室。他没带其他人,手里拎着一份打印的测试计划表。 “我听说你们换了专线?”他站到主控台前,目光落在显示器上不断跳动的曲线。 “刚通。”陈帆调出实时监控面板,“目前每秒接收20条数据,预测延迟控制在10秒以内。” 负责人眯起眼:“比卫星行情快?” “传统卫星推送有编码、上行、转发、解码四道环节,端到端延迟普遍在15秒以上。”林悦在一旁补充,“我们直连交易所前置机,路径更短。” 负责人没说话,只是盯着“陆家嘴”的模拟交易窗口。系统刚刚发出买入信号——早盘量能突增,价格突破昨日高点,委托买盘持续加码。信号发出后第9秒,股价开始拉升。 “试试压力情况。” 陈帆启动全速测试,将过去一周的高频波动行情导入模拟环境。系统开始连续接收密集数据流,预测模块高频响应。 运行到第三分钟,异常出现了。 一条来自某营业部的错误报单混入数据流:一笔“陆家嘴”的成交价被录为**999.99元**,瞬间拉高均价。预测曲线剧烈上扬,几乎触达自动止损阈值。 “要爆了!”负责人脱口而出。 陈帆迅速调出过滤规则模板,参考林悦之前整理的手册内容,在数据预处理层插入标准差校验逻辑:任何偏离过去一分钟均值三个σ以上的数值,自动标记为异常并剔除。 程序重新运行,那条千位级报价被精准拦截。预测曲线恢复平稳,仅在数据抖动瞬间出现轻微波动,随即回归正常轨道。 “这招管用。”负责人松了口气。 接下来的72小时,系统以全速状态持续运行模拟交易。标的锁定“陆家嘴”,策略基于量价共振原理:当成交量突增超过前一时段均值两倍,且价格站稳分时均线之上时建仓;卖出条件设定为涨幅趋缓、卖一档挂单量突然放大。 三日后,账户虚拟资金从100万增长至118万,复合收益率18%,最大回撤不足4%。 “比上次高了六个百分点。”负责人看着收益曲线,语气里多了些认可,“响应速度确实压下去了。” “专线带来的不只是带宽。”陈帆指着后台日志,“是整个数据闭环的重构。从前我们追着市场跑,现在至少能踩准它的呼吸节奏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