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22 南稻北移-《重启大宋:从科技兴国开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在南方城市特别是沿海地区常见的海带,价格非常低廉,大宋科学院的人居然能制作碘伏。

    林灵素还说,海带同时还可以制作味精,这个在大宋科学院看不到,需要去宗家的作坊。

    陈旉当然吃过味精,于是对宗舒更加感兴趣。

    大宋科学院的学员居然还有银子可拿,这实在是让陈旉没有想到。

    宗舒给他承诺,如果他在大宋科学院留下来,就给他高薪,他有些不敢相信。

    实地一看,果真如此。

    大宋科学院的名字是陛下题的,太子当了院长,由此可见,朝廷对于百工特别是对于农业科技的重视。

    进门处两块大石上刻的字让陈旉印象十分深刻。

    农业,乃立国之本;科技,乃强国之基。

    自己不就是搞农业的吗?

    正是这句话,让陈旉感到来对了地方。

    这应该是他一展才学的所在。

    刚刚喝下一口茶,陈旉就切入了他的农业领域,直接问宗舒懂不懂水稻。

    宗舒一笑,这个时候的稻子,他再熟悉不过。

    北宋中期,福建地区首先引入了来自越南的占城稻。

    这种稻子高产、早熟、耐旱。“不择地而生”,适应性特别强。

    更加经济的是,其生长期短,自播种到收割仅五十多天。

    “耐旱?”陈旉对宗舒说出的这个特点表示怀疑。

    “实践出真知,不试试怎么知道呢?”宗舒说道。

    实践出真知?陈旉头一次听到如此说法,总结精当,又很有见地。心想,难道宗舒已经试种成功了?

    宗舒知道陈旉这些人的性格,凡事都讲认真。

    “高句丽近些年也引进了占城稻,他们也试种成功了,那地方比汴梁还要靠北。我相信,黄河流域,一定也可以。”

    宗舒的话让陈旉和林灵素大为兴奋,高句丽都搞成了,大宋没理由种不成。

    在北方都能种稻子,岂不是能让北方的粮食产量提高一倍?

    稻子的亩产是麦子的两倍、菽栗的三倍。再加上麦子是冬播夏收,稻子的生长刚好与麦子错开。

    一块田地,可以实现稻、麦两种主粮的轮作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