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四十八章 形势的改变-《乱世小民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有鉴于此。东条英机和杉山总长在迅速解决对华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,提出“不要单纯考虑南方,要确立以中国和北方问题为主的方针”。据此,侵华日军提出“一九四一年度的作战,根据当前任务,大致确保现在的占领地区,尤其在夏秋季节须发挥综合战力,对敌施加重大压力。特别期待于在华北消灭山西南部中央军的一战亦即中条山战役。”

    就日方而言,攻破中条山,便占据了南进北侵的重要“桥头堡”。既可渡河南下,问津陇海,侵夺中原;又可北上与其在山西的主要占领地相连接,解除心腹之患,改善华北占领区的治安状况。

    为此,日本中国派遣军计划于一九四一年春夏之时,从华中抽调第十七、第三十三两个师团,配属华北方面军。介时再由关东军调集飞行第三十二、第八十三战队,第三飞行集团主力,在运城、新乡两个机场展开,担任空中配合。同时,要求日华北派遣军将其所辖兵力也要提前作出适应性调整。

    日军对中条役战役非常重视,称其为“中原会战”,并一举拿出七个师团超过十万的主力部队来决战,其志势在必得。日军不仅拿出打真老虎的劲头儿,而且开始认真准备,一是对主力部队进行山地战的强化训练,二是清扫周边为突击做好准备。

    此消彼长,华北日军作出相应调整,抽调兵力进行中条山战役的准备,自然导致了其警备地区治安状况的下降。而多田峻宁肯放弃一些不太重要的地方,也要继续加强对冀中、冀南平原地区抗日武装的军事压力。在他看来,将华北粮仓握在手中,就可将太行山的八路军置于死地,这是坚定不移的策略。

    大变化影响小气候,日军的军事调整,特别是河野浩二这个最有头脑的家伙被调往冀南任职,使得本县、本地区的抗战形势变得宽松有利起来。日军兵力不足,不仅无力发动扫荡,而且只能重点确保县城和大中城镇,游击队的活动进一步活跃,根据地的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。

    宽松和平静或许是暂时的,孟有田对此还是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。就算没有百团大战之后日军的残酷报复,冀中、冀南平原地区的争夺也是至关重要的。粮食,不光是老百姓视之为天,也是大量的脱产的抗日军队保持战斗力,与侵略者英勇战斗的关键。

    山区耕地少,历来比平原地区贫困。如果冀中、冀南丧失,山区与平原地区的物资往来便会断绝,平原地区的部队再退到山区,吃饭就更成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。“把八路军赶到山里啃石头”,不正是日本人所极其希望得到的结果吗?

    尽管地雷、地道已经提前推广,并且形成了冀中重地道,胶东重地雷的局面,但那只是比较有效的手段,并不能左右胜负。在日军重兵围剿下,在平原地区活动的八路军将遇到怎样的苦战,是可想而知的。即便完全丧失平原根据地,孟有田甚至也不会觉得有多意外。

    整体实力的差距,决定了这样的结果。如果日军不惜代价要达到目的,八路军是无法阻止的,只能使日军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多付出伤亡而已。

    ……………

    保卫秋收的工作结束了,游击队的缴枪任务也在主力部队的支援下完成了,但这些并不是孟有田特别关心的事情。他回到土门村这段时间,开始着力抓紧补缺防漏,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。

    “南山口已经弄得差不多了,一边是陡崖,一边是深涧,我扔块石头下去,半天听不到响声。”孟有田半倚半躺在被袱撂上,缓缓地说道:“守上几个人,鬼子来多少也甭想过去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