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众人林林种种的说了很多,最后薛元超面色认真的看向李显,说道:“最后还是修书之事,《切韵》修完,我等总是需要为修下一本做准备,天下士子都在看着,不能总以殿下学识不够拖延。” 李显沉默立刻下来,薛元超其实问的,是何时去修《汉书》? 李贤编注《前汉书》,虽然是有隐患,但终究对天下古今有益。 有李贤在前面放在,后面有太多的人,在看着李显了。 李显抬起头,看向众人,开口:“众卿说说吧。” 苏良嗣扫了李绚一眼,然后站了起来,看向李显拱手道:“殿下,我朝修史,如今共有八本成册,《晋书》,《梁书》,《陈书》,《北齐书》,《周书》,《隋书》,《南史》,《北史》。” 李显微微点头。 苏良嗣继续开口:“《晋书》所修,所用最多,房相,褚相,许相,来相,卢相,崔相等二十位宰相,其中就包括薛相。” 众人抬头,看向薛元超,他当年任黄门侍郎的时候,就兼修国史。 “《梁书》,《陈书》,是由姚詹事之父祖,姚学士,姚老学士,还有魏相共同编修。”众人的目光又看向了姚令璋。 姚令璋微微点头,他父亲姚思廉是当年的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,《梁书》,《陈书》的编修,更是从他祖父姚察就开始了。 魏征在这里面不过是挂个名而已。 “其他《北齐书》,《周书》都有多位学士编修,《隋书》更是魏相主修。”稍微停顿,苏良嗣继续说道:“《南史》,《北史》是御史台主簿,李延寿的父子两代编修。” 说完,苏良嗣抬头:“晋,梁,陈,齐,周,隋,南北朝都有史成,那么接下来自然便是大汉,废太子贤以后汉开头,也说的过去,但我等若不想重蹈覆辙,那么难以避免从前汉开始。” 李贤编注汉史本身就是继续前人工作,只是他投机取巧,不从前汉开始,而从后汉开始,但后汉依旧隐患重重。 如今到了李显手里,还是汉,而且得是李贤不愿意去啃的前汉,这些麻烦大了。 殿中众人肃然起来,他们都知道,今日怕是要有好好一番讨论了。 …… 李显抬头,看向薛元超。 薛元超拱手:“殿下,《汉书》是绕不过去,但吕后之事却可以用春秋笔法删减一些不重要的。” 修史,删减一些是再正常不过的。 有些人物,就是从这中间,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。 李显转身看向姚令璋。 姚令璋拱手:“殿下,《汉书》、《后汉书》编注工程浩大,远非一时一刻所能完成,臣议从汉高祖祖辈,起码三世开始。” 滑头,众人心里骂了一句,你怎么不从三皇五帝写起。 但都明白,这的确是一个办法。 拖。 拖到李显登基以后,再行开始,到时候,武后的问题就好解决了。 毕竟支撑李显的人就多了。 李显转头,看向李绚:“王叔怎么看?” 众人一瞬间全部看向李绚。 李绚…… (本章完) 第(3/3)页